行业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1207
2017

北林园林讲堂:遗产保护论坛(十三)——借古论今 从清代中西交通看“一带一路”发展

T T T

6月16日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圆明园学会常任理事、副会长、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开玺先生做客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讲堂,以历史学家的视角,从清代中西交通的角度,结合现阶段“一带一路”政策现实,用大量史料和数据,阐明了在中国对外交往这一整体链条中,清代所发挥的承前启后重要作用,并从这个角度揭示了圆明园被焚的真相,为北林园林学子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历史知识讲座。本次园林讲堂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曹新主持。

王开玺:借古论今 从清代中西交通看“一带一路”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圆明园学会常任理事、副会长、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开玺

王开玺教授潜心研究中国近代史多年,尤其致力于晚清政治史,出版多部多部著作。王教授从清代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对中西交通(此处取“相互往来”之意)的影响谈起,结合我国在明代以前依托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引来“万国来贺”的盛况,释义了政策对国家地位、国际交往形式和交通路线的影响。据王教授介绍,清代中西交通分为官方和民间两种形式。从路径上说,分为陆路和海路两条路径。陆路深入亚欧大陆内部直至土耳其,是与沙俄及其他中亚、西亚国家交往的途径。海路经过马六甲海峡,得益于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一直到达西欧,中西交往的距离比绕道好望角的时期大大缩短。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清代都有新的发展,并从陆路转为海路为主。而从结果上来看,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西交通中的主动力由中国变成了西方国家,海路交通超越了陆路交通,范围也扩大到了英国、法国、荷兰、俄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晚清政府意识到与西方国家交往的重要性,开始走出国门,迈出了向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步伐,只不过由于起步较晚,并未能与世界的发展速率同步,但却保持了与世界各国发展的同一进步方向。在中国对外交通交往的历史长河中,清代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是整个中西交往链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圆明园中的西洋设计师和第一次出现的西洋楼景区,是清代中西交通的印记。王教授列举丰富的史料,还原了圆明园被焚毁的历史真相:英方为了给清政府严厉的责罚并留下痕迹,焚毁了清廷的离宫。这一沉重打击迫使清廷彻底对外屈服,使中国沦为殖民地。而圆明园的文物并没有传说中的150万件之多,根据考证,大约有十万件左右。

通过古今纵向对比,王开玺以清晰缜密的逻辑思维与严谨考证,清楚的讲述了中西交通对现代中国的影响以及“一带一路”的重要性,展现了历史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王教授启示我们,历史的研究需要善于思考,要找到隐藏的关键点进行开拓研究,敢于质疑,丝绸之路和圆明园等领域仍有许多研究的空间。最后,曹新副教授及现场听众与王教授就“一带一路”政策、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圆明园遗址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王开玺简介:

  王开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任中国圆明园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一直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清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史学月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有《南国烽烟》、《两世人──末代皇帝传奇》、《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清通鉴.道光卷》(合著)、《晚清政治新论》、《太后垂帘》、《清代外交礼仪的交涉与论争》、《晚清的四张面孔——晚清人物的思想与事功》、《圆明园三百年祭》等学术著作。

王开玺:借古论今 从清代中西交通看“一带一路”发展

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655号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浩安生态环境建设有限公司.  陕ICP备15014271号-1